古往今来的夏日烦恼——蚊子

—— 图片来自亚马逊畅销书 The Mosquito: A Human History of Our Deadliest Predator

立夏时节,天气闷热还不停下桑拿雨,算是上海一年中最难熬的阶段。BUT,比黏糊糊的体感更让人抓狂的是,蚊子大量繁殖的季节来了!除了恼人的嗡嗡声,无孔不入的雌蚊已经进化出超神的的吸血能力。对于敏感人群(比如我),蚊子包轻则痒痒一周,重则发炎留疤,被咬之后也只能怪自己疏忽大意。

蚊子的英文是 Mosquito,偶尔让人联想到 Mojito(开玩笑,这么甜的歌怎么可能跟蚊子产生交集,哼)。然而 Mosquito 的确是从西班牙语借过来的,原本意思是小苍蝇(little fly🤣)。

网上找到一篇短小精悍的考据文,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什么?交钱才能看?小把戏而已~)

蚊子是如何得名的,以及约翰逊字典为何坚持称其为“蚊ruì(gnat)”

1897 年 8 月 20 日,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爵士(Sir Ronald Ross)首次提出疟蚊(Anopheles,也称按蚊)是疟疾寄生虫传播的罪魁祸首,这项革命性发现获得了 190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抗疟疾药青蒿素因其为欠发达地区成百上亿的人口带来的巨大健康改善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要知道,每年全球因蚊媒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 72 万。而屠呦呦先生的伟大发现可不止于疟疾治疗。近年来,青蒿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方面尽显神通,甚至最近一期《科学》杂志还发表了青蒿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上的神奇疗效。

大概三个世纪前出现 Mosquito 一词,后哥伦布时期从西班牙语 mosquito 中引进,词根为 mosca,源于拉丁语 musca (苍蝇),*-ito* 是西班牙语词缀。Mosquito 现在指的是任何外形细长且幼虫为水生形态的长腿双翅目飞蝇,主要是库蚊亚科(Culicinae),尤其是库蚊属、按蚊属和伊蚊属。雌蚊的长鼻可以刺穿动物皮肤用来吸血。

曾经,英文中使用 gnat 称呼这种小型昆虫,直到 16 世纪英国探险舰队遇到“在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某些地区非常麻烦”的物种,新词才被认可并使用。它最早出现在一些英国游记当中,特别是理查德·哈克鲁伊特(Richard Hakluyt)——普遍观点认为他的作品促进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文曰:“一种被他们称为 Musito 的 gnat 或 flie,会在睡觉时叮咬男人和女人”(1572),“西班牙人称他们为 Musketas”(1589)。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词的拼写发生了很大变化。The New World of English Words(1658)和 An English Dictionary(1692)等早期词典写法是“muscheto”,后者提到词源为意大利语 moschetta。此后,Muscheto/moschetto 在 18 世纪占据主流。奇怪的是,这种写法在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56 年出版的著名词典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坚持采用“gnat”。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在 1806 和 1828 版词典中引入“musketoe”,-k- 拼写再次出现,但并没有流行开来。直到 1847 版韦伯字典紧挨着“musketo”词条引入了“mosquito”一词,并强调后者的英语化形式更可取。-q- 拼写可能源于罗曼语(拉丁语)系的习惯,即当以“i”开头的后缀添加到西班牙语中以“c”结尾的单词上时,“c”变形为“q”。到了 1860 年代,这种写法的地位已完全确立。

古人也会因蚊子而烦恼

现代人都无可奈何的事,古人自然是不能幸免。唐代乐天派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你以为是写蚊子,什么都喜欢往政治上靠的现代人站在上帝视角早已看穿一切。不过“雷声”属实有点夸张了,可以想象梦得兄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么大🤔后面居然又提到蚊帐。害!那你还能被咬成那个熊样,想不通啊想不通。然,末尾一句中的⌈丹鸟⌋又是什么动物?
《大戴礼记·夏小正》有记载:

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

这里的丹鸟就是萤火虫。萤火虫当然不能吃蚊子,梦得兄又任性了。不过萤火虫在古人眼中通常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联想到它挑剔的生存环境,比如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云云,以及蚊子喜好在脏乱差的环境中滋生,“丹鸟克飞蚊”某种程度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蚊子的天敌是啥?

防蚊小诀窍

蚊子的天敌存在不同说法,比较公认的是蝙蝠、蜻蜓和各种鱼类。然而面对公园、小区、卧室里的蚊子,这些野生动物也是爱莫能助的。市面上驱蚊、灭蚊、舒缓蚊子包的产品五花八门,选一两个用用基本都有效果。我家小不点目前用的是这个:

日本叮叮

味道说不上来,闻着还挺提神。

大部分时候,只要记得隔段时间在小朋友身上喷一喷就能避免户外溜娃的时候中招✌️ 当然,蚊子太多的话也是挡不住的。

那么家里的蚊子怎么办?大部分人可能选择蚊帐,不过我家居住条件比较拥挤,不适合挂蚊帐。那就得门窗常闭了,平时开窗也会尽量拉上纱窗,让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孤独终老🌚 一般来说,雌蚊只需吸血几秒钟就能管饱好几天,而且被困在室内,寿命也相对较短。除此之外,夏天要尽量保持屋内干爽,特别是卫生间厨房的空间,因为蚊子吸血是为了产卵,而幼虫必须在水中才能存活。做好这两点,家中的蚊子问题基本能被解决,再不然只能靠成年人吸引火力了。

人们消灭蚊子的决心从未减弱,前年的时候,《自然》杂志发表了康奈尔大学赵志磊博士关于蚊子嗅觉的学术成果。通过把自己献祭给 3000 只埃及伊蚊,企图探明这些猎手在决定下手之前脑子里想的到底是啥。结果还真被他找到一些线索😀 人类皮脂中存在的癸醛和十一醛是蚊子的主要兴奋剂。同年,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几乎紧随其后在《细胞》杂志发表论著,发现一些靠蚊子传播的病毒,在感染宿主之后,竟然能通过调节宿主皮肤抗菌蛋白的表达,影响宿主皮肤微生物群落,导致特定的微生物大量繁殖,释放能吸引蚊子的气味。这个跟电脑病毒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尽管这些发现可能是防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待到未来人类大获全胜之时,功绩簿上必定会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外最近还发现两篇有意思的文章,直接针对蚊子的生育力。第一篇提到利用 X 染色体粉碎(shredding)技术防治老鼠,通过基因编辑增加 X 染色体损伤,使得携带 X 染色体的精子数量减少,从而产生雌性后代的概率更低。理论上,这个应该也适用于蚊子🤔(doi: 10.1101/2023.12.05.570030)。第二篇则反其道行之,对 Y 染色体下手,使得后代中雄蚊的比例更低(doi: 10.1371/journal.pgen.1011303)。在这种极端手段下,还是希望能顾及到生态平衡,毕竟很多动物都是以蚊子为主食的。

引用 Solidot 最近的一则新闻:

日本理化所研究员在 Cell Reports 上发表论文(doi: 10.1016/j.celrep.2024.114354),对埃及伊蚊的研究发现,蚊子会对血液凝固时产生的一种物质“纤维蛋白肽 A(Fibrinopeptide A)”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如果能弄清蚊子对这种物质做出反应的详细原理,将有助于开发出阻止其吸血行为的方法,有望对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的对策发挥有益作用。除人类外,蚊子还会叮咬猪及猴子等多种动物来吸食血液。虽然之前学界已知晓动物血液中的特定物质会吸引蚊子吸血,但决定吸血结束时间的机理尚不明确。

夜已深,关于蚊蚊,今天就扯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