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忘了怎么上网

从前,我们宁肯刷10次信箱,一无所获,也不肯花时间去完成预定任务;而现在,只要刷一次微博,基本上,任务按时完成就几乎无望了。

拖延症,能治么?

凌晨,我还坐在电脑前,两条腿已经微微发麻,眼睛干涩难耐,眯成一条缝儿才勉强聚焦到屏幕上,即便这样,还是没有上床睡觉的打算。本来在给明天的PPT报告搜集资料,此刻却在淡定地刷微博,逛论坛。估计大部分高级神经中枢已经麻痹,但显然意识还在,注意力早就彻底涣散,哪有心思看一些晦涩的文字。

早晨一觉醒来,意识到自己昨晚效率是如此低下,正经事儿没干多少,那些花费大量时间看的快餐文章也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思之,捶胸顿足,若不欲生。中午狠狠地睡上一觉,起床之后,开始整理乱麻似的生活,当然,从网络开始。

  • google reader里新添的源分门别类
  • 把chrome收藏夹同步到google bookmarks,加标签和注释
  • 清理桌面上的图标和文件
  • 收拾书桌和床铺,整理书架
  • 把攒下的脏衣服洗了,然后洗个头
  • 晚上吃饭去澡堂洗个澡
    好像有点跑题了,本人想说的是surf the internet。这几日因工作需要花很多时间从网上搜寻资料,有点小小的感想,遂记录于此。

吐槽搜索引擎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google依然是搜索引擎的首选,度娘用来娱乐一下还可以,搜专业资料就捉襟见肘了。比较小众的bing,搜搜还是太弱,比如我用bing搜“google bookmarks”,翻了七八页愣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我每天花大量时间在google搜索页面上,却往往得不到多少有用的信息,时常还要被可恨的GFW恶心几分钟,如此既不环保也浪费青春。曾经看到某篇文章分析,搜索引擎能看到的大多是冗余的,陈旧的,没有信息量的“垃圾”,各种社交网站和各个圈子的内部网站才是互联网新鲜血液的源泉,然而它们大多数是排斥搜索引擎的。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关键词的索引方法效果确实不好,一个搜索结果动辄数千万,而事实并不是结果越多越好。最近听了prof. Alex Chenyu Fang的演讲_language,languag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_他也提到文本挖掘更多的是语言学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基于term和event的处理方法更先进,前者可以准确的建立信息资源的abstract, index,后者可以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检索者的意图。但就目前来说,keywords依然是我们获取有价值资料的主要来源。

从博客挖掘亮点

如果需要宽泛了解感兴趣的对象,google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当作切入点,引导我们的思维。当认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google搜索结果的质量无疑会大打折扣,当然,这只是普遍的规律,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对于学术文献,我们可以从现有的paper中顺着reference去挖掘信息,另一种方案是,收集相关领域的博客,用google的站内搜索或者人工筛选有用的信息。网络交流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完全摈弃人情世故,单纯专注于知识和技术。即使对方是知名的教授,我是无名小卒,沟通性依然会很好。比如最近搜关于R的资料,google给我的感觉是R在国内太没落了,但看过几个牛人的博客(比如刘思喆@贝吉塔行星统计之都)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一个领域的价值产出点往往都会抱成团,很容易顺藤摸瓜,找到许多有分量的信息,而找到这个圈子的核心无疑会大大提高效率。这里我推荐几个大众化的博客,平时多关注它们比单纯依赖搜索引擎要好得多得多。科学松鼠会(一个科普网站,很多前沿的东西)、译言网(老外的思维逻辑总是让大部分国人自惭形秽)、月光博客(互联网领域的牛博)、豆瓣小组(当然,他不算是博客,但文字素质普遍很高)、韩寒的新浪微博(言语总是那么犀利)、左岸读书(读优雅的文字是一种享受)。相信大多数都已经入了各位的收藏夹或者GR。各行各业的牛博就不一而足了。

古老不代表低效

有了电脑之后,我渐渐开始排斥纸质媒体,一来更新很慢,其次还费钱费时。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好的,否则图书为什么没有显示出颓势呢。我的老师有个习惯,把他认为好的文章和资料打印出第一页保存,同一类的放在一个大文件夹里,以后如果想起来要用就靠着第一页找出原文仔细阅读。我相信这样比仍一对的PDF,word文档在硬盘里要好得多。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bbs流行之前还有一个叫邮件列表的东西,一个领域比较核心的成员交流基本就靠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高效率。

用好GR和网络书签

说了一堆废话,估计只对我自己有点作用,最后想说的就是用好google reader和网络书签,统一管理知识,无疑会极大提高效率。书签我选择的是google bookmarks,因为它简洁易用,不会被wall,而且用chrome拓展可以很方便的添加。

专注

最后想说的是,上网也要跟看书一样专注,回到开头那段引言,拖延症我有理由相信很大程度是眼花缭乱的internet world造成的,微博很有诱惑力,人人网让人分心,当我们学会专注于某件事不动摇,拖延症自然不治而愈。